迎接素食、蔬食和彈性蔬食的飲食趨勢

隨著環保意識以及健康意識抬頭,許多人開始選擇吃素,蔬食不只是一個話題,更是未來的一大飲食趨勢。同樣都是吃素,素食和蔬食有什麼不同?最近歐美興起的彈性蔬食又是什麼?

素食、蔬食有何不同?

儘管素食和蔬食有相似之處,但在實際上存在一些區別。以全素為概念的素食,不僅避免食用動物肉類,還排除了所有動物產品,包括乳製品、蛋類和其他動物來源的食品。

根據我國經濟部在2020年發布的「國內外經濟情勢分析」報告書中提到,台灣以全素為主的素食者大約佔1.2%的人口,而總素食人口(包括奶蛋素、蛋素、奶素、鍋邊素、五辛素)已高達300萬人,綜合計算推估台灣約有近13%的國人為素食者,是一個相當可觀的人數。

隨著現代人對於健康、環境,和動物保育的意識提升,「素食」不再只侷限於宗教信仰,而是展開了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趨勢,因此台灣在這幾年「蔬食」一詞漸漸取代「素食」。「素」跟「蔬」看似相同,但「素」這個字在台灣宗教意味比較濃厚,多屬於不吃動物食品也不吃五辛的全素,而「蔬食飲食」除了不吃肉之外,飲食中也會納入五辛 (蔥、蒜、韭、薤、興渠) 和蛋奶等食材。

什麼是彈性蔬食(Flexitarian)?

儘管全球的全素食人口仍佔少數,但盡量減少食用某些動物性製品的人口卻越來越多,根據全球市調公司歐睿國際(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)2021年3月針對素食者以及植物性食品前景所發布的報告指出,彈性素食人口在2020年已佔全球人口42%

彈性蔬食(Flexitarian)是目前也相當盛行的蔬食飲食方式,是來自於英文 flexible 和 vegetarian 的結合,顧名思義就是當ㄧ個有「彈性」的飲食型態。彈性蔬食的概念源自於地中海飲食,因為地中海地區的食材來源只有漁獵與當地的微型農業,當地居民們飲食選擇內容自然就是蔬菜與海鮮。這樣的飲食模式進入歐美後,轉換為大量的蔬果及少部分肉類(不限海鮮)的飲食比例,也就是說他們仍然不完全排斥動物性產品,但更偏好食用植物性產品或蔬菜。

素食、蔬食和彈性蔬食的差異

三者的差異在於吃的限制不同,素食為不含蛋、奶及酒為主;蔬食顧名思義就是不吃肉類及肉製品的食物,但依照衛福部素食分類中又可劃分為蛋素、奶素、蛋奶素及植物五辛素,這些都可以歸類在蔬食當中;彈性蔬食秉持的原則為能夠吃蔬食就多吃蔬食,蛋白質則建議以植物類為主,但仍具有選擇動物性蛋白的權利,全素在台灣的人口大約為1%,而蔬食人口則為12%,彈性蔬食人口雖然目前不高,但因飲食概念偏向地中海飲食,是有利於健康導向,並較符合永續的議題,故推估未來的人口將會逼近40%

這些分類當中,到底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,要如何選擇,就由下表來說明,但不管您選擇哪種飲食都是對於健康有幫助的,建議選擇當季在地為佳,來符合節能減碳的概念。

三者的飲食趨勢分析

由Qsearch分析系統來看三者的討論度,其素食的討論度在各方面還是比較高的,雖然現在風靡全世界的彈性蔬食在台灣的討論度還沒這麼高,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全家也在2023年7月開始推出「植覺生活」相關蔬食產品可以選擇,讓您在更多時間也能選擇不吃肉,來執行彈性蔬食。雖然討論度看似不高,但台灣對於蔬食的所帶來的健康或者減重的效應是很被重視的,加上植物肉的興起,更能帶動彈性蔬食的風潮,推估未來會有更多相關產品會上市。

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台灣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都在增加,主要也與飲食息息相關,若能有效執行蔬食或者彈性蔬食來取代動物性蛋白的話,對於健康的維持是一個重要的角色。每日飲食指南中針對蛋白質的攝取順序也更改為豆魚蛋肉類,建議先選擇植物性的食物及較健康的飲食脂肪組成,這些觀念都與彈性蔬食相似,因此若要維持良好健康的體態,選擇對的食物就會非常重要,當然彈性蔬食會是您第一首選的飲食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