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幾年,台灣的公益環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。新冠疫情的衝擊、經濟環境的波動,以及社會結構的轉變,都對民眾的捐款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本文將基於公益責信協會發布的《公益觀察2023》報告,深入分析2023年台灣捐款的現況,探討其中的變化趨勢與潛在挑戰。
捐款總額的大幅下滑
2022年台灣個人捐款總額約為716億元,相較2021年的1,092億元大幅減少了376億元,降幅高達35%[1][4]。這一數字不僅低於2021年突破千億的捐款規模,也未能達到過去兩年皆破千億的水平。如此巨大的落差,無疑給台灣的公益組織帶來了嚴峻的挑戰。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捐款率(即捐款人數比例)實際上微幅上升至50.6%,意味著每兩個18歲以上的台灣民眾中就有一個有捐款[4]。這一現象反映出台灣民眾仍保有濃厚的公益意識,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社會貢獻一份心力。
捐款金額的結構性變化
雖然捐款總額下降,但捐款的結構卻發生了顯著變化:
- 高收入群體捐款驟減:月薪12萬元以上的高收入民眾,其捐款占比從過去約25%驟降至6%[4]。這一群體的平均捐款金額從每年8萬元降至6000元至2萬元不等。
- 中產階級成為穩定力量:月薪4-6萬元的中收入群體不僅人數大致不變,捐款金額還連續兩年逆勢增加[4]。這個群體對台灣整體捐款的貢獻度從2020年的12%上升至2022年的35%。
- 小額捐款比例上升:每年捐助1,000元以下的小額捐款人比例從20%提升至26%[4]。
這些變化反映出台灣社會在面對經濟不確定性時,中產階級展現出了穩定社會的關鍵力量。同時,小額捐款的增加也顯示出更多民眾願意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公益。
捐款偏好的持續性
在捐款偏好方面,調查顯示:
- 超過40%的民眾傾向捐助兒童與青少年相關議題[4]。
- 兒童議題每年約能獲得200億元捐款,是最受關注的對象[4]。
這反映出台灣社會對下一代的關懷始終如一,即使在整體捐款規模下降的情況下,兒童相關議題仍然獲得穩定的支持。
捐款方式的轉變
隨著科技的發展,捐款方式也正在發生變化:
- 線上信用卡刷卡成為最常使用的捐款方式,占56.1%[1]。
- 實體ATM/郵局轉帳或劃撥次之,占25.1%[1]。
這種轉變反映出數位化對公益領域的影響,也為公益組織提供了新的募款渠道和機會。
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
面對捐款環境的變化,公益組織需要重新思考其策略:
- 資源緊縮下的效率提升:在捐款總額下降的情況下,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資源成為關鍵。
- 數位科技的雙面刃:雖然數位化為募款帶來新的機會,但也可能帶來新的挑戰,例如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問題。
- 重組夥伴關係:面對複合的不確定性,公益組織需要建立更具適應性的系統,強化與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。
- 年輕世代的參與:雖然年輕世代的捐款金額有所下滑,但他們的捐款率保持穩定[1]。如何吸引和保持年輕人的參與,將是公益組織面臨的重要課題。
2023年台灣的捐款環境呈現出複雜的面貌。雖然捐款總額下降帶來了挑戰,但民眾的公益意識依然強烈。面對這種變化,公益組織需要更加靈活地調整策略、提高運營效率,同時也要注重與捐款人建立長期、穩定的關係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,繼續發揮公益的力量,為台灣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。
參考資料
[1] https://www.readtodie.com/npostcourse/[2] https://www.apa-tw.org/news/176
[3] 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123828/8417263
[4] https://rightplus.org/2023/06/20/charity-23/
[5] https://www.mediawatch.org.tw/donate-list/10536
[6] https://www.apa-tw.org/news/179
[7] 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6710/7699164
[8]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xjLPSGI2sk
[9] https://rwnews.tw/article.php?news=9604
[10] https://consent.yahoo.com/v2/collectCons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