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能減碳從『吃』開始做起

全世界都在乎碳排量,碳排量與地球的暖化息息相關,我們都知道要『節能減碳』做環保,多搭大眾捷運、使用自備環保杯、蔬果選擇要當季在地為好、購買相關節能標章之電器等等,現在連搭計程車都希望先以減碳為主,可見各行各業都在為節能減碳努力,而您知道在吃的選擇上還有哪些方式可以有效減少碳排量,又同時能擁有健康,趕快搭上這個風潮。

碳排放量是什麼

碳排放量是指人類食衣住行各種活動之下 (包括各種行為、製造或使用產品等等),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量,並考量了各種溫室氣體的暖化潛能後,所計算出來的一個值。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 (CO2)、甲烷 (CH4)、氧化亞氮 (N2O)、氫氟碳化物 (HFCs)、全氟碳化物 (PFCs)、六氟化硫 (SF6)、三氟化氮 (NF3)等,其中以二氧化碳為大宗。

這些溫室氣體的來源廣泛,其實大自然本來就會產生溫室氣體,植物在進行呼吸作用時會產生二氧化碳、動物在攝食消化後經腸道所排放出的氣體 (俗稱放屁) 也會有高濃度的甲烷,還有較劇烈的自然現象發生時 (例如火山噴發) 也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到空氣中。這些自然產生的溫室氣體對於地球調節溫度來說是很重要的,而且也不至於造成隱憂。然而,為什麼溫室效應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呢?主要是工業革命後,全世界開始大量使用煤炭、石油,產生二氧化碳的速度超乎預期。

聽到工業革命,似乎離我們很遙遠,也許我們並沒有直接從事工業相關活動,平日裡也盡量少開冷氣、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,但是除了這些,現代人方便的生活,其實都與「碳足跡」脫不了關係,說到這裡,什麼是碳足跡呢?與碳排放的關聯是什麼?

碳足跡指的是為了創造商品、進行某種人類活動所造成或所衍生出的溫室氣體排放,這些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各自產生的溫室氣體,就像「足跡」一樣記錄著這件商品的來龍去脈。我們在使用商品本身時,可能不會直接排放溫室氣體,但是以使用者為中心,回顧過去並綜觀未來,商品的製造必定會有碳排放,而當商品廢棄時,也需要相關的回收機構來處理,一樣會有碳排放的產生。舉例來說,一件放在時尚服飾店的衣服,出現在您眼前時,早已歷經一連串的製作、運送過程,紡織工廠營運所產生的碳排放、運輸業者輸送商品時排放的氣體、在店內展示時所耗費的電力、以及最後舊衣回收廠營運的成本等等,這些一連串的溫室氣體排放都算在這件衣服的碳足跡上面。所以相較於古人自給自足、以物易物的生活,現代人便利又快速的生活模式其實就是以複雜的碳足跡所換來的。

溫室效應的影響

我們都知道溫室氣體過多將造成地球暖化。多年來,或許你我沒有太多感覺,但是自從千禧年以來每年溫度的顯著變化,至今已有20多年。這些年之間溫度改變也連帶著生態的變化,無法適應溫度上升而死亡的物種是否即將在未來面臨絕種?海平面持續上升,馬爾地夫可能即將在50年內消失,這是許多人的有生之年即將見證的重大改變。全球暖化現象距離我們已經不再那麼遙遠。

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(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, IPCC)在2017年就提出相關對策來使全球暖化溫度在2040年前限制在1.5°C,但隔年權威期刊 Nature就發表了一篇文獻針對全球暖化的議題-「Global warming will happen faster than we think」,作者依據許多科學報導數據顯示於2040年讓全球溫度僅提升1.5°C是相當困難的,同樣地會在2030年時提前來到這個限制溫度,如下圖所示 (Xu, Y, 2018)。2023年ICPP報導指出目前全球升溫已經達到1.1°C比預期還要快很多,想必在節能減碳的執行上應該在快且準確些,才能限制住這個升溫的速度才行。

溫室氣體從哪來

製造業與營建業為溫室氣體來源的大宗,其次是運輸業與農業(其中包含畜牧業) (Koch, A. C, 2021)。以這幾個大面向來看,製造業與營建業牽涉企業與國家發展,涵蓋範圍之廣不是個人層面可以輕易影響。但就運輸業及農業來說,其實跟個人生活息息相關。我們可以選擇碳排放較少的生活方式,包含消費、飲食習慣等,從消費者端開始做改變,進而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供應鏈,為全球暖化的議題盡一份心力。

我們如何由飲食來節能減碳

飲食之中多選擇植物來源食物

植物來源的食物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。植物來源的食材包含蔬菜、水果、豆類、全榖根莖類、堅果種子等,幾乎涵蓋了人體所需的養分。相較於畜牧業,農業生產的作物也更環保。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所提供的數據,全球畜牧的總碳排放量為每年 71億噸,佔所有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14.5%。其中牛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動物物種,約佔畜牧業碳排放量的 65%。同樣能作為提供營養素的食物來源,植物作物所需的環境成本確實比畜牧業低很多。現今素食主義越來越盛行,即使不吃素,也可以在飲食中提高蔬菜、水果的比例。

選擇當季在地的食材

為了減少運輸所造成的額外碳排放,選擇在地的新鮮食材是一個好方法。生活在台灣這片寶島是很幸福的,台灣一年四季都有各自盛產的食材,選擇當季食材是很聰明的作法,避免了因儲存而導致營養素流失的可惜,除了新鮮、可攝取到完整的營養素之外,也可減少因為保存而需要額外耗費的電力。不只是農產品作物,台灣的國產肉質品質也有一定水準,盡量選擇國產肉品,長期來說也可減少因進口運輸而造成的額外碳排放。

選擇最低限度的包裝

超商、外食的盛行讓我們越來越習慣隨手帶走的產品。反觀過去的農業時代,人們使用自備容器盛裝食物、帶著竹葉等等天然材料來包裹食材,雖然多了一點不方便,但是對於環境是最友善的做法。一次性包裝固然方便衛生,然而一次性包裝也造成了大量的垃圾堆積,尤其是塑膠、紙袋包材現在隨處可見,汙染了海洋與生態。生產包材也需要成本,包含了產生溫室氣體的環境成本。因此我們可以盡量使用免洗餐具、攜帶自己的餐具買外食。若非不得已,購買食材時也盡可能尋找包裝程度較低、或是可重複利用的包材。

走路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、減少用電

這是對我們來說最直觀可以幫助減少碳排放的行動了,一樣要繼續保持!

三餐選擇這樣搭

早餐

來到早餐店,點一杯無糖豆漿以及一份燻雞蛋沙拉,沙拉中的生菜提供了膳食纖維、維生素、礦物質,還有各種植化素。同時豆漿、蛋、雞肉也提供了優質蛋白質。

午餐

帶著自備餐具,走路前往自助餐店。這餐就選擇一碗糙米飯,增加膳食纖維攝取,以及鯖魚、毛豆,再搭配上番茄炒蛋、綠花椰菜、洋蔥或高麗菜。這餐當中攝取到了多樣的植化素以及膳食纖維,還有多種蛋白質來源,營養滿分。

晚餐

與親愛的家人輕鬆吃個餐廳,這是一家火鍋店。為了響應環保,今天就不點牛肉了。吃飽之後回到家裡,以現在正值當季水果季節,來顆當季在地的水果全家一起享用!

參考資料